11月15日,在第四届四川省关爱明天十佳“五老”(指老干部、老战士、老专家、老教师、老劳模)评选活动颁奖仪式上,江油市退休干部霞新民老人,被评为第四届四川省关爱明天十佳“五老”。
“一颗红心为祖国未来跳动,一袭红衣辉映朝霞满天”。从江油市王右木纪念馆馆长退下来19年的霞新民,一生只钟爱一种颜色——红色;一生只传承一种信仰——共产主义。
他是李白故里的一道风景,为爱澎湃,即使鬓发如雪,也要紧紧搂住一抹红色。
一生钟爱一种颜色
霞新民1955年参加工作, 1978年,加入中国共产党。
从此,霞新民跟红色有了不解之缘。春寒料峭之时,一袭红色夹克,夏日酷暑时节,半身红色T恤,没有人见过他穿另外颜色的上衣,仿佛唯有红色,才能描述和总结他的工作和生活。
霞新民对烈士生平事迹的痴迷无以复加。无论出差到哪,当地革命烈士纪念馆他必去,革命先烈的书籍他必买。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、湖南武汉农民运动讲习所、重庆渣滓洞白公馆......霞新民一走就是50年!
从农村到城市,从普通党员到王右木纪念馆馆长,一路走来,霞新民收获了完整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。在他眼里,地是红色的,是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的;天是红色的,是劳苦大众用热情点燃的;人是红色的,是千万党员用信仰塑造的......
一生追寻一种信仰
78岁,对一位老人来说,该是安享晚年的时候,但他却始终保持了一颗孜孜求索的心。
他最大的爱好,就是看书读报。他说,《人民日报》《四川日报》《绵阳日报》是每天的“主食”;《支部生活》《党课参考》《四川党建》是日常的“佐餐”。他珍藏最久的书是一本原版《红岩》,书虽已发黄,可反复阅读,仍意犹未尽。
说起革命书籍,谈起革命先烈,这位老人如数家珍。家中有关先烈的书籍林林种种,那些事迹虽时过境迁,但在他内心,却屹立不倒。
1997年,霞新民退休。之后,在王右木精神的感召下,他开始了对青年朋友漫长而艰辛的党课辅导。
退休以来,霞老家中用于讲党课的藏书和资料上千册,撰写的党课讲稿和心得体会近100万字。江油市所有能上档案名录的人和事,都深刻烙在他的心上。
一生传唱一首歌曲
在霞老的“课程”表上,有一首歌曲一生不衰。无论在哪里上党课,他都要先领唱一首《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》,他说,这首歌能凝聚力量。
“5·12”地震发生后,余震接二连三。江油敬元、枫顺等山区乡镇房屋倒塌,道路中断,人员被困。霞老和工作组一道,翻山越岭,徒步5个多小时,第一时间把党的声音传进山去。他说,特殊时期,那里太需要精神抚慰了。
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。江油市委“流动党校”的组建,使霞老成为一名“流动党课”教师。“流动党校”就是流动讲课,教学覆盖全市1000多个基层党组织。“流动党校”的“教室”通常设在露天,霞老已经习惯冒雨、或在烈日下为党员干部讲课。
“只要凝聚党和群众的力量,再大的灾难都可以战胜!”霞老眼含热泪,声音颤抖。在临时安置点,在医院救治棚,在帐篷学校,在机关临时办公点,在火线入党现场......党旗飘扬的地方,都是霞老的课堂,都会飘出《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》的歌声。
霞老追随“流动党校”,先后到武都、贯山、雁门等20多个乡镇,为3000多党员干部和群众巡回讲课。蒋晓娟、牛玉新、王光香、尹铅华的英雄事迹,他已是了然于胸,融汇贯通到党课里,走到哪,讲到哪。
一生撒播一粒火种
“我是党课宣讲员,三个代表记心间。传播科学与真理,共产党员志在前。”霞老自编的顺口溜说的也很活泛,他虽年纪大,可精气神好,他说他还能跑20年。
1998年,霞老开始前往成都、绵阳和江油一些重点学校开展革命传统教育讲座,所到之处,分文不取。
成都十二中是王右木烈士工作过的地方。霞老作为王右木纪念馆原馆长,应邀与学校师生共同缅怀先烈伟绩。学校为感谢霞老的“上门党课”,特地制作了一块“王右木纪念馆”的匾牌,以及一副“高师学府附中讲坛先生伟业垂青史;巴山崔巍蜀水源长后辈使命继前驱”的楠木对联,校长亲临江油,捐赠给了王右木纪念馆。
一生传承一种精神
霞老还是一个爱管“闲事”的人。无论走到哪里,只要看到国旗、党旗旧了,或被风刮破了,都要找到主要领导提意见;群众纠纷打架,一把年纪,他也要去劝;邻里的家庭矛盾、婆媳关系他常劝导和操心,就连邻居家带孩子的事儿,他都乐意代劳。
霞老和老伴的生活全靠他的退休工资,两位老人生活朴素,勤俭持家。然而,每当大灾大难或当地组织的救助救济活动,老人从不甘于人后,都要从有限的退休工资里拿出钱来,表达自己内心珍藏的那份爱。
霞老80岁的生日即将到来,但他似乎从未疲倦过。在他心中,对先烈的尊崇永远说不尽,道不完。他钟爱一生的红色,历经70多年的风风雨雨,虽已褪尽铅华,但在他的信仰里,依旧是最为朴质的原色。
(作者系江油市委老干部局办公室主任谭娟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