机构设置

2006年的一天,宋文侠应朋友邀请来到东石乡柴坝村做客,发现村里的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,大量土地闲置,身体差、年龄大的村民仍然生活艰难。他再也闲不住了,“我虽然退休了,但我是一名共产党员,我要用我的所学所长为社会贡献一份力量”,决定将该村闲置土地利用起来,带领贫困户一起增收致富。

夯实了基础设施,才能长久地摆脱贫困

“基础设施不搞到位,谈发展就是空话。”宋文侠决定,扶贫的第一枚棋子,就要落在完善基础设施上。

村民激动地说:“十年前,只有进村的一条主道是水泥路,其余村道均是土路,一到下雨天泥泞不堪,都是宋主任的功劳,才有了现在我家门口的水泥路!”2006年,宋文侠刚到村里,就遇上阴雨不断,村民购买的肥料运不进来,地里的作物也运不出去,村民像热锅上的蚂蚁,只能干着急,他找到县交通局相关负责人,向他说明了柴坝村的情况,该负责人说:“宋主任帮助村民脱贫致富,这是好事,我们要支持啊!当场表态,帮忙协调建好1.7公里的泥结碎石路2014年,宋文侠从过去的同事那里听说全县有100公里的村社道路硬化项目,他找到了东石乡政府,乡政府非常支持,立即向县农业局打报告,争取到了1.5公里水泥路。这些道路工程的实施,连通了村上所有居民点,居民出行方便了,居民致富的道路更加宽广了。同时,他还为村里争取了2.1公里的田间水渠改造项目和28万元的农电改造项目。

村里有了产业,村民才能摸着致富门

怎样让村里的贫困户都能有可持续的经济来源,一直是压在宋文侠心头的头等大事。2008年的一天,他找到村主任,说出了自己的想法,“现在村里种地的人越来越少,大家都觉得种地不挣钱,我打算承包4社、6社的300多亩土地,发展规模化种植,等我成功了,大家就会跟着我一起干”。

宋文侠了解贫困户生产生活情况

“不干就算了,要干就要干好”,宋文侠咨询了县农业局的技术人员,选择了玉米和小麦这两种易于种植、群众接受度高的作物。因为有在县良种场工作的经历,宋文侠掌握有丰富的种植经验和技术,但为了提高作物产出率,他仍然经常上网学习专业知识,还虚心向专业技术人员请教先进的耕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方法,并邀请他们到村指导。

村里有一些因身体原因无法从事体力劳动的贫困户,宋文侠承包了他们的土地,给他们每年支付400/亩的土地租赁费,这为每户每年增加了1000元左右的收入。同时雇佣有劳动力的贫困户来做工,这些贫困户平均每月能拿到1000元的工资。

当年,贫困户黄清华、黄凯在拿到土地承包费和务工工资后,两人在同一天各买了一台海尔牌电冰箱,这令周围的村民羡慕不已。大家纷纷说:“我们以后都跟着宋主任干了!”

示范效应逐步显现,村民真正富起来了

2016年,宋文侠又注册登记梓潼县千祥家庭农场,不仅可以享受国家扶持政策,还能得到县农业局技术人员的免费喷药等服务。这下,柴坝村的村民再也坐不住了,外出务工人员纷纷回村,主动找到宋文侠交流,学习规模种植的经验。村民黄清刚原来在广东务工,听说宋文侠的事迹后,回到了村里,承包土地400多亩,注册了自己的家庭农场,一看到宋文侠,便迎了上来不停询问当前玉米种植的新技术,还非要请他上家里吃午饭。他说:“宋主任干什么我就干什么!宋主任种什么我就种什么!”在群众心里,宋文侠不仅仅是致富带头人,更是脱贫的主心骨。

宋文侠向贫困户讲解玉米种植技术

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。2016年以来,在宋文侠的辐射带动作用下,东石乡柴坝村新增登记注册家庭农场4个,新增流转土地2100余亩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,宋文侠用自己十余年的苦心耕耘,为贫困户铺平了致富路。全村39户贫困户中,有10多户在家庭农场经营务工,帮助他们自我脱贫。贫困户黄清秀的丈夫去世了,家里还有老母亲和一个女儿,都因疾病长年卧床,一家人仅靠低保金度日。宋文侠听说这个消息之后,除了承包下她家的一半土地,指导她种植剩下的4亩土地,还雇佣黄清秀在他的家庭农场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,为她家每年增加近1万元的收入。

在宋文侠的带领下,柴坝村的贫困户逐步走上了致富之路。这就是宋文侠,一个退休不褪色、离岗不离党的老共产党员,一个处处为百姓着想的好党员。他表示,只要身体允许,他要永当脱贫致富的帮教员。